
资金需求成减持核心诉求资金需求成股东减持核心诉求。粗略统计显示,减持目的涉及到资金需求的减持计划,多达500份以上,占比超过57%。另外减持诉求还有自身业务或经营需求、个人家庭生活改善资金需求、降低其股票质押率等因素。比如,1月16日利安隆发布的减持计划称,两家合伙企业合计持股18.71%,他们的减持原因是“合伙人改善个人生活。”再比如,智慧松德1月4日发布公告,实控人及一致行动人拟未来6个月内出售7.45%持股,减持原因是通过股份减持获得资金回笼,降低其股票质押率,满足股东自身资金需求。该部分股权已经转让给佛山市国资委旗下公司。
另外,房地产调控的思路仍然不变,而且要严控房价上涨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?实际上从最近的政治局会议或者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安排来看,这一轮政策的调整主要支持的领域是基建投资,房地产投资是基本上被排除在外的。为什么这次房地产调控并没有出现大家预期之内的放松?中国稳增长的关键每次都是稳投资,投资里面有三个最大,一是制造业投资,二是基建投资,三是房地产投资。
对比历史同期数据来看,年初以来减持计划不论是涉及股票数量,还是市值金额,均已创出同期历史新高。数据显示,此前A股只有两个年份同期有减持计划披露,其中2018年同期有458份减持计划,其中414份已完成或失败,涉及股票245只。2017年同期只有12份减持计划,涉及股票11只。
林郑月娥当天回答多名议员对于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》的质询。她表示,特区政府定会积极跟进方便粤港澳三地居民往来的措施,当中较多人关注的银行开户以方便支付,以及税务问题等工作都已经展开,最终目的是达至大湾区内的人流、物流、资金流和信息流畅顺。
着力于“简”,优化营商环境给市场添活力——颁布外商投资法,着手压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;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,加快通关速度;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……今年以来,我国持续推进“放管服”改革,从制度层面解决市场痛点。各地政府部门推出“一窗受理”“只跑一次”“零见面”服务等便民举措,大幅削减各类证明事项。
既然会造成这么多遗憾,为什么还要用播放量和收视率去衡量作品?因为还有比这更差的制度啊。收视率——真实的、不注水的收视率是开放、透明、公平的指标,而所谓的艺术评断,思想深度,这一切都更具备人为和暗箱的空间。对于中国当下的环境而言,收视率和播放量即便注水,也还算是可见和相对可信的硬指标,如果全都取缔,最终以什么样的指标去和观众,去和广告主对接?用人民性,艺术性,思想性这样的概念?这些概念又如何量化呢?又该由谁量化呢?